古語說:「吃飯皇帝大」,「進食」是維持人體活動的基本來源,也因此「食慾」經常被當作健康的指標,尤其正處於成長期的寶寶出現食慾不振的情形時,除了代表寶寶身體狀況可能出現異常之外,不良的用餐氣氛及環境、寶寶的飲食習慣欠佳等,都可能是造成寶寶食慾降低的原因,因此找出孩子缺乏食慾的因素並加以改善,才能讓寶寶胃口大開,充足攝取成長所需的營養!
寶寶為什麼不愛吃飯?
一般而言2至5歲的幼兒成長速率會減緩,相對地營養需求也降低,加上對於外界的好奇,多表現出「重玩不重吃」的特性,因此若寶寶的活動力與成長都在正常範圍內,則應該尊重寶寶的胃口,勿強迫灌食,但仍應注意是否由其他因素所造成:
一、生理因素
「食慾不振」是許多寶寶生病時的共通表現,包括先天性心臟病、腎臟病、口腔疾病、腸胃道疾病,甚至於感冒發燒等,都可能引起寶寶食慾減退的現象,只要認真治療疾病,大多因疾病引起的食慾不振都會在病癒後改善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長牙期的寶寶也會因長牙的腫脹不適感而胃口不佳,不過多半在牙齒冒出後三至四天後就會恢復食慾。
二、飲食因素
許多寶寶排斥正餐,對於喜愛的零食卻是來者不拒;或是當寶寶吃下太多點心時,也會導致正餐時間沒有胃口,這都表示寶寶並不是真正缺乏食慾,而是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,認為可依自己的喜好選擇食物。另外有些太晚添加副食品的寶寶,也可能出現厭食的情形,表示寶寶對固體食物仍無法適應與排斥。
三、生活作息與進餐氣氛
寶寶生活作息不正常,生活不規律,或者是缺乏運動、太過勞累,睡眠不足或太多時,都可能影響寶寶正常的食慾。另外有的寶寶經常在吃飯時間還一邊看電視、一邊遊戲,導致進食時間延長,到下一次正餐時間因此還不餓,或者是進食的氣氛緊張,孩子經常因吃太少、吃太慢或者是食物掉滿地而遭到責罵、催促,讓孩子對於吃飯感到畏懼,自然也會減退食慾。
引導孩子進入愉快的用餐情境!
如果孩子不是因疾病而導致食慾不振、胃口不好,家長首先就要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,並製造愉快的用餐情境,才能建立寶寶正確的進食觀念:
建立「吃正餐」的觀念
當寶寶不吃正餐時,許多家長會因為怕他餓而給予許多零食餅乾,便造成寶寶不愛吃正餐的惡性循環,家長應掌握寶寶進食的「黃金原則」,也就是告訴寶寶「什麼時候可以吃、吃什麼」,不養成寶寶在非進食時間吃零食,或者是依喜好決定食物的習慣。而寶寶一天的點心次數也應以兩次為限,以免使寶寶正餐時間沒有胃口,也能減少蛀牙的機會。
讓孩子「快樂」吃飯
用餐氣氛會直接影響到寶寶的食慾,因此家長應該尊重小孩的胃口,不要規定孩子一定要吃下多少份量,並給予寶寶合理的用餐時間,不要過於催促,也不要責罵進食動作仍不熟練的寶寶,並鼓勵他在固定的座位上專心吃完自己的食物。另外也不要在愉快的用餐時光,上演對孩子訓話的戲碼。
飲食豐富多變化
如果每天的菜色一成不變,孩子亦可能缺乏食慾,家長們可多花點巧思,也許不要每天煮飯,偶爾下點麵、蒸些餃子,以不同的形式來補充孩子的營養,讓寶寶覺得吃飯也能擁有不同的驚喜;或是挑選一套寶寶喜愛的餐具讓他使用,都可以提高孩子吃飯的興致。
叮嚀
孩子胃口不佳固然需要擔憂,但是若寶寶胃口太好也要節制飲食,避免無限制的攝食而撐大了寶寶的胃口,並選擇低熱量、少調味的食物。另外應該培養寶寶細嚼慢嚥、專心吃飯的好習慣,才不會隨口、無意識地吃入太多不必要的熱量。雖說「小時候胖不是胖」,但若寶寶在二、三歲後仍不改偏差的飲食習慣,日後「橫向發展」的機率將會很大!
- Dec 16 Sun 2007 21:49
排除用餐障礙,還給孩子「好胃口」!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